暖心之语

暖心之语

三尺讲台就是诗和远方

时间:2020-02-24

文/雷久相

   
    一晃,我从教就快四十年了。

 

回望过往,从农村高中到城市职高再到高职学院,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高等教育,从高级教师到特级教师再到大学教授,我的从教经历特殊而幸运!

 

四十年沧桑巨变,伴随着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,我和我所在的学校与学生同沐春风共成长……

 

1983年8月,我从零陵师专毕业分配到了东安县一所地处偏远乡镇的县办高中。那是一所规模不大的普通高中,校舍只有简单的,以低矮的平房为主,还有两栋泥砖房镇上生活不方便,除了每逢三、六、九赶日子外,平日里只有早上有点肉和豆腐卖,连青菜都少见。为了应急和贴补开销,我和已成家的同事们一样,在房前屋后笼养鸡鸭,在学校分给的巴掌地里种蔬菜。

 

 

 

学校房子紧,没有专门的教师办公室,教研活动只好轮流在同事们家里进行。镇上一年四季老是停电,师生的照明全靠校内一台老式柴油机发点电。碰巧柴油机了,全校就只能点煤油灯和蜡烛了。镇上没有自来水,师生平日用水都是从校内一岩洞里抽上来的。碰到大旱水位下降,抽水机抽不到水了,师生便下到岩洞里提水。有时候旱得太久,岩洞里的水也不好提了,学校就只临时给学生放假回家了……

 

这里工作了11年,连续八年带高三,高考成绩尚可,还指导学生写作、朗诵、演讲屡获大奖,本人参加县、地区优质课竞赛连获一等奖,还函授取得了本科文凭。那时工作很忙、很累,待遇很低,生活清苦,却是“痛并快乐着”。凭着领导苦抓、教师苦教、学生苦学的“三苦”精神,这所被誉为“在石头上播绿”的学校,名字也曾经响彻全县、全地区,至今仍然口碑载道。直到二00几年,因为生源骤减,资源调整,学校停办高中,与镇里一所初中、一所小学合并,并更改了校名。后来,我多次回到那里,喜看学校旧貌换新颜,我还写了散文《远方那所石山上的学校》发表在《人民教育》。

 

1994年8月,我举家“农村包围城市”,从东安县调到了株洲市这所职校。学校地处城市的红旗北路和农村的龙头铺乡田心村,当时是名副其实的“城郊结合部”。一条瘦细的龙母河,一个荒凉的小山坡,一片散乱的民居和菜地,把巴掌大的学校围在了一个角落弯里。当时的学校真是小得可怜啊!四十几亩地,六七十名教工,七八百个学生。校园里仅有一栋像样点的教学楼,其余大都是低矮老旧的平房,还有干打垒的土坯房,也成了女生宿舍。一个200米田径场,4条煤渣铺的跑道,中间的泥巴坪杂草丛生,还有几个简陋的篮球场和一些水泥乒乓球台……

 

就这么一个破落的校园,老教师聊起过去,仍是一脸笑意,津津乐道:现在已经好多了!你没看见学校先前的寒伧相哦!学校创办于1957年,最早是民办中学,1971年改为公办高中学校底子薄,质量差,好几年高考“剃光头”。学校名声臭得叮当响,老师们上课教案纸和粉笔都要过数,到校外买菜都讨菜农嫌。学生不愿来,老师留不住,学校就要关门了!直到1987年,学校改办职高,这才起死回生。教师娓娓道来,如数家珍。可是我的心情却很郁闷,作为一个已在高考硝烟中摸爬滚打多年的高中教师,当时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已“误入歧途”。当然,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所小职校后来会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! 

 

人不可貌相,学校也一样。1995年国家开展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评估,学校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发展契机,市政府专项投资2000万元,让学校开始涅槃、蜕变。学校扩建征地围墙不断向外拓展,一幢一幢新楼像雨后春笋拔地而起,硬件、软件逐步“鸟枪换炮”,一批批名师、新秀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,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,办学质量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。一年一年,学校就这样蓬蓬勃勃地长高、长大,成为了一座现代气派的魅力校园。学校晋升国家重点职校“百强”,加挂中专校牌,后又几易校名,迅速崛起成为职教名校。

 

2005年3月,学校升格成为高职学院,插上了腾飞的翅膀。宏大的创举和真实的奇迹,演绎出现代职教的沧海桑田。省优质校、省卓越校、国家优质校、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……学校迎来了特色发展的朝霞满天,气象万千,成为全国闻名的高职“黑马”、汽车业“黄埔军校”。短短二十几年,学校占地从四十几亩扩到了一千余亩,教职工由六七十名变成了六七百名,学生从七八百人增加到了一万余。今年,市政府总投资10 亿元新校区正式落成入驻,使得学校发展如虎添翼,正昂首阔步走在“双高”建设的大路上。

 

“大河涨水小河满”。学校处于黄金发展期,教职工发展机会更多了,收入更高了,获得感更强了。这些年,我参与并见证了学校的跨越发展,实实在在享受了学校发展的“红利”,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我。这些年,我读硕士,评教授入省作协,获评省特级教师、省优秀教师、省优秀班主任,还曾去德国学习培训圆了出国梦。2017年,我更是“五喜临门”:晋升三级教授,荣获全国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“幸福新湖南”征文大赛一等奖,入选中国教育学学科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……诸多殊荣,以前做梦都不敢想。

 

回想1983年我刚参加工作时,见习期月工资仅37元,一年后转正才升到47元。1994年我刚调到株洲时,生活极其窘迫,月工资仅390元。当时学校建集资房,我原本只需多交5000元,便可以选一套三室两厅,可是我当时实在是困难,一下子也借不到,便只得舍大取小,要了一套两室一厅。再看看现在,我的月工资已经涨了十几、二十倍,十年前我在市里一个紧邻着几十亩古樟树林的小区买了一套120多平米的电梯房,前年又在新校区附近买了一套130多平米的电梯房,我们一家过上了有房有车有存款的日子……这一切,都得感谢这个伟大的国家与灿烂的时代!

 

四十年,对于国家而言只历史的瞬间对于来说却是青春渐老的大半生。

 

有一句很流行的歌词:“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”。

 

在从教近四十年的我看来,三尺讲台就是“诗和远方”!

作者系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评建督导处处长、教授 ,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

下一篇:

扫码献爱心
为乡村孩子送温暖